阅读:0
听报道
文/李永峰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特区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很多人已经不清楚深圳特区的由来与发展了。4月10日,深圳建市以来的第二任市委书记吴南生去世,在他之前第一任和第三任市委书记张勋甫、梁湘,以及对深圳特区贡献最大的习仲勋和谷牧,也都去世了。未来人们要了解深圳市的早期历史,只能通过间接材料。而陈秉安,这位自1985年开始便定居深圳的湖南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突然发现,再不把他所了解的深圳历史写下来,等他这代人也逝去,那就更没有人知道深圳源头了。
现在是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秉安,早在1990年,就凭借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面向全国读者解释深圳的崛起之路。几十年来,他对深圳发展中的重要档案与记录进行了细緻的积累,也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采访。2010年,他在香港出版《大逃港》一书,第一次把深圳河两岸绵延30年、惊天动地、改变了几百万人生命与生活的“逃港”事件写了出来。随着《大逃港》的出版,更多的人也找上门来,向他讲述与逃港有关的故事。过去几年,他一直在酝酿写作《大逃港2》。
正撰写《深圳史记》一书
但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决定先写《深圳史记》,留下他对深圳历史的记录。他说深圳是他一生中投入最多时间的地方,30多年来,已把生命交给了这座城市,所以要写《深圳史记》。《深圳史记》,包括深圳特区的由来、改革开放史记、建城史记、移民史记等等几个部分。他认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只是从1978到1997年之间。之后,深圳并无多大改革,所以他的史记只写到1997年为止。近日,陈秉安接受我的专访。
以下是他的访问记录,以第一人称的口述形式写出:
特区怎么来的?这个话题很多政治人物和学者都在讲,但实际有些事没说清楚,或者他们知道的见到的只是一面。我的情况有点特殊,就是1990年的时候,深圳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一个写作组,我就有参加,当时对改革开放有关人士,做过详细调查。2000年的时候,特区成立20周年,又搞了一次,是现在的市委宣传部长李小甘组织的,我们又做了一次调查。
为什么说有些事当事人说的也不一定准确,因为从他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角度,可能不一定是全面的。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了,到了应该说清楚这些事的时候了。比如这个特区是怎么提出的?这里有个前后发展的过程。1978年、79年的时候,在深港边界,绵延30年的“逃港”事件,这个时候出现了高潮。当时中央对这个事件很震惊,这是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
这时候中央派习仲勋到广东省任省委书记,到了广东后,习仲勋首先想要把这个“动乱”事件解决了。所他第一站就到了宝安,深入基层调查。深圳当时叫宝安县,县委书记是方苞。习仲勋问方苞,为什么这么多人要逃啊。方苞也没有说清楚,就带他到沙头角看。
习仲勋解决大逃港问题
因为沙头角跟香港隔得很近,就隔一条街嘛。逃港过去的人,在街那头把一些塑胶花,叶子啊、花瓣啊搞过来,交给这边的农民去加工。比如把那些叶子和花插一起,变成完整的塑胶花。然后运过去,搞到香港市内,再转到新加坡、台湾去卖。这种加工在香港,人工就很贵。在大陆,因为人民公社,干什么都没劲,收入也低。这边的农民参与这些加工呢,就可以拿到一份工资。一天最高可以拿到八块钱。习仲勋到那里一看,“这一天八块钱,一个月可就比我还高了。”而且,有了这个收入,很多人也不跑了,就稳定下来了。老百姓把这些东西拿到家里加工,这实际上就是作坊。这也是最早的来料加工。方苞当时之所以带习仲勋去看,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宝安县内这类作坊已经全面搞起来了,但是方苞自己权限不够,需要得到习仲勋的支持。
我反覆的说,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开始的地方,不是安徽小岗村。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是在深圳。为什么这么说呢?习仲勋来深圳视察,是1978年的7月5号到10号,当时来料加工的家庭作坊,在深圳境内已全面开始了,就是逃港的人把一些原料拿过来加工。宝安县县委和老百姓都很支持。这是下面自己搞起来的,不是邓小平下命令搞起来的,也不是他画个圈搞起来的。为什么这里里会自发搞这些呢?根本原因就是“逃港”,如果不搞边境贸易,不让农民多挣点钱,就留不住他们的脚,他们就会跑。所以宝安县委才想到了这些办法。小岗村的改革在什么时候呢?那是大雪纷飞的时候,是1978年的冬天。从时间上来说,深圳的来料加工,比小岗村至少要早了几个月。
我们不否定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贡献。但实事求是地讲,是深圳拉开了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序幕,这里不止有改革,也有开放。小岗村当然谈不上开放了。这是第一个现在需要说清楚的问题。
邓小平最早对谁说要办特区
第二,邓小平说要办一个特区,这话最早是对谁说的?我采访过谷牧,谷牧说这话是最早对他说的。我也采访过习仲勋,习仲勋说这话最早是对他说的。习仲勋说,当时叶剑英到广州来后,对他说,到了北京要直接找邓小平,把你们广东的想法对他说。应该说是在叶帅的这个触动下,习仲勋在1979年4月,一次在北京开会期间,到邓小平的家里,对邓小平说,我们那里有很多华侨,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希望能够政策给的快一些,搞一个出口加工区。但是名字还没有确定。邓小平顺口就对他说,那就叫特区吧,而且陕甘宁也是特区。
谷牧和习仲勋都说邓小平对他们说过这个话,这当然不是无中生有,很有可能是对两个人都说过。但根据我的分析,对习仲勋,应该在对谷牧说这个话的前面。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的后面,是“陕甘宁也是特区嘛”,这是面对面时很自然说出的一句话。对曾经担任过陕甘宁边区主席的习仲勋,邓小平这么说比较顺理成章。是吧?
但是对于特区的想法,最早是谁提出的?也不是邓小平。我做过研究,大约是1979年的2月,因为逃港太厉害,宝安县召开过干部扩大会议,研究该怎么办。当时干部群众都积极地提出来,要么把政策放宽,要么让我们自由去香港。也有人提出新政策,就是划出来一个地区。因为之前61年、62年在边境曾经划了14个公社搞开放,文化革命把这个禁了,群众还记得,就提出现在可以把这个恢复过来。档案有记录,当时一个姓郑的下层干部,提出了“可以建个特区嘛”。这是“特区”两个字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记录。据我所知,在这之前,也有人提出来过特区,但是并没有留在档案里,郑姓干部,好像叫郑景平,这个人我一直没有找到。
当时的宝安县就是这么一个气氛,群情激昂,要么跑,要么就搞开放。政府也没能力强控,所以一切就自然而然浮出了水面。在这么个氛围中,习仲勋知道改革开放对稳定边境有作用,就去北京汇报,过程就是这样。习仲勋在跟邓小平交谈中,很有可能说起过宝安县的种种氛围,所以才有邓小平“那就叫特区”的话。
把逃港视为人民内部矛盾
习仲勋后来很快就调到北京了,但在调走之前,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结束了持续30年的“大逃港”。怎么结束的呢?我曾经当面问过他一个问题。我们见过不止一次面,所以比较顺便。我就问他,“习书记,到北京汇报的时候,你怎么就敢于说,如果广东是个独立王国的话,我们早就搞上去了。”这个是原话。他很随和。他说:“小陈啊,你不知道,我们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以前呢,逃港是被当成是敌我矛盾。我们做思想工作,教育大家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不好。但是抓起来不行,思想教育也不行,最后我们才想到要把经济搞上去。”所以他把逃港这个事,从敌我矛盾变成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他对逃港做的事情,就是他1979年11月去澳大利亚访问,从澳大利亚回来经过香港时,跟港督麦理浩会谈。当时因逃港太厉害,中英关系又有所改善。习仲勋提出,以后的逃港者你们不要接受了,因为我们要搞改革开放,也需要人。港督也提出,逃港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受不了了。这一次会谈,奠定了后来“即捕即遣”的基本共识。到了1980年,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开始实施“即捕即遣”,这样,30年的“逃港”基本就结束了。
改革也要付出代价
深圳特区建立起来以后,争议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外界并不知道。深圳既不是一尘不染,也不是特别糟糕。我写《深圳史记》,会写到“最初的腐败”是怎么产生的。这是因为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摸索中,于是产生了许多漏洞。最先去摸石头的人,很可能就掉到水里了。写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能只写成功者,还有很多进了“笼子”的失败者。他们中间不少人是在改革的探索中犯错误的。这里有个人的原因,更主要是体制的原因。可以说,开始是探索,后来就成了腐败。千千万万的钱从手上过,也没人管,就拿一点吧。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成了腐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间,这是普通的教训,这是历史。
真正的改革开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那么好听,是很残酷的。我举个例子,深圳最早的建设者是两万工程兵,他们是最一尘不染的。但是在深圳这个环境里,他们要竞争。如果没有资金实力,又不懂像香港人那样搞贿赂,就拿不到工程。拿不到工程就发不出工资,发不出工资老婆孩子就买不起菜。最苦的时候,工程兵的这些家属带着孩子去市场捡菜梆子,这是事实。不是要竞争吗?竞争就要付出。就要有些人吃不起饭,就得过那种苦日子。有一个工程兵战士叫胡兴岳,他跑回四川卧轨自杀了。他死的时候,在身上藏着一封信,写着人比人气死人。深圳的崛起,绝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光彩照人,多少人付出了鲜血,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才是真正的改革开放。很多记者,没有真正的深入进去,都是以歌颂为主。
八十年代的时候,深圳在政治改革上,也有过很多探索。今天很多人不知道了,比如说,当时有人提出,深圳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深圳也可以设立一个“总督”职务等等。深圳在政治改革上的很多探索,其实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举一个例子。
街对面教育了街这边
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沙头角,街道的两边,两种不同的状况。对面的商店,开门营业,起码有十二个小时。我们这边呢,开几个小时就不开了,商品反正有也好,没也好,能不能卖也没人管。反正是国家的大锅饭,员工按时拿每个月的工资就行。香港那边呢,商店是老板的,不一样。这个时候,深圳这边就开始想办法。不能对面总挣钱,而我们总亏钱啊。香港那边的商店搞得那么好,难道社会主义还比不过资本主义?这时候,有人就跳出来搞承包,就像农村的土地承包一样。比如我承包了这个商店,我负责,每年上缴多少钱,剩下的就是我的。市委当时同意了。
这样积极性很快就上去了。商品马上就丰富了,营业时间也延长了,营业额大大提高。但是问题来了,以前这个商店有党支部,现在搞承包了,是那个承包的人说话算数,那这个书记怎办?当时就想了个办法,党政分开,让书记兼任工会主席,搞组织发动,真正张罗经营的,就搞市场经济。这是党政分开最早的萌芽。街对面教育了街这边。当时也不止沙头角的商店有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八十年代,在深圳很普遍。党政分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我的《深圳史记》写到1997年,之后深圳就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但这也不是深圳本身的问题,因为再改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
《超讯》2018年5月号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