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这个变得日渐复杂的时代,阅读的模式却更加碎片化了。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严肃和深入的阅读,在迭代迅速的世界,很多人将难以理解周边所发生的一切,迷失了方向,而被不断涌现的各类热点所裹挟。认真的阅读,依然是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四季书评希望用书评这种文体,推荐当下社会所需要的著作,以及深入去探讨那些关键的议题。在2018年终之际,四季书评将推出三个好书榜单,用来盘点这一年里中文世界的出版物。这三个榜单包括外文翻译类、原创小说类和原创非虚构类。榜单尽可能涵盖整个中文世界,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出版物。在翻译类的十大好书中,我们分别选出了《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荒野帝国:走入美国未来的旅行》、《基因传:众生之源》、《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求索秩序:秩序与历史 卷五》、《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撒丁岛》和《染匠之手》等十本著作,并且邀请熟悉相应好书的人撰写推荐语。这十本好书涵盖范围广泛,有经济类、历史类、科普类、文学类等等,既有严肃学术著作,也有通俗的媒体写作。
 
 
1,《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
作者:张嘉璈
译者:于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原作名:The Inflationary Spiral: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中国有世界最长的纸币史,也有世界最长的纸币通货膨胀史,而民国后期的通胀是这部历史中最惨烈的一章。张嘉璈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和参与人,痛定思痛地追述和思考了这段历史。这是本旧书,1958年英文版出版,1986年文史资料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个摘译本,到2018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看似枯燥的大堆表格和数据背后,张嘉璈在探索一个问题:为啥通胀没有在抗战时期摧毁国民政府的币制,却在抗战胜利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本书展现的是这样一个图卷:货币的通胀,是多方政治力量在经济层面角逐的结果;恶性的通胀,往往是其他更有组织的集团力量,比如军方、银行业、私营企业主,将矛盾转嫁给最缺乏政治组织的人群——普通民众。货币作为国家与民众之间联系最日常也最密切的一环,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也随时可能转化为剥削和掠夺的手段。(张宁曦) 
 
 
2,《荒野帝国:走入美国未来的旅行》
作者:[美]罗伯特·D.卡普兰 
译者:何泳杉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原作名:An Empire Wilderness: Travels into America’s Future
 
在中国的知识传统中,从来不缺乏地缘政治思维。苏秦、张仪游说天下七国,或合纵或连横,所用理由都是地缘政治。但作为现代国际政治“大棋局”中的后来者,对于很多地区具体而微的地缘政治动态,当代中国知识界依然缺乏足够了解。罗伯特•卡普兰过去三十年来,足迹遍及全球七十多个国家,留下了最权威的地缘政治报道。其作品最近几年也在中文舆论中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本写于二十年前的著作,《荒野帝国:走入美国未来的旅行》预言了后来特朗普时代美国内部的分裂,而且对这种分裂给出了地理空间视角的解释。卡普兰认为,“21世纪空间距离缩减对我们(美国)的影响,将超过其对我们竞争者的影响。”在中国已日渐成为美国竞争者的当下,是否如此,有待中国读者自行判断了。(李永峰)
 
 
3,《基因传:众生之源》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马向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原作名:The Gene:An Intimate History
 
DNA的结构发现迄今不过数十年,但人类对于遗传的不懈探索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有关遗传思考主要与神学相联系,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关切,始终与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有关。最近发生的用基因编辑技术防疫艾滋病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忧虑,因为它又一次触及到根本的神学命题。《基因传》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还把生命科学的进展置于社会背景下加以讨论,所以它是有关基因问题的必读之作。(梁捷)
 
 
4,《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 
译者: 金毅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在中国高铁平均时速已经达到300公里/小时的今天,你是否依然对19世纪初生时时速仅为个位数的火车充满好奇?当你畅游伦敦时,是否注意过St Pancras车站巨大的钢制拱顶,这一个半世纪前的建筑标注了多少工业化的成就?伫立在透纳的《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前,你是不是也会好像艺术史学家一样,困惑于青年时代参加了壮游(The Grand Tour)的大师,对于蒸汽火车究竟有几分肯定?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你是否曾掩卷遐思:托翁为何把安娜与渥伦斯基宿命的相逢以及悲剧的终点均定格在火车站?这本《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本身就会带领我们开启一段奇妙旅程,搭乘时光穿越机,探寻前述问题的答案,当然,还有更多新发现。(杨旭)
 
 
5,《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曾小楚/郭丹杰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Natasha's Dance: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此书涵盖了苏俄文化史上关于俄罗斯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尤其是俄罗斯文化欧洲属性的复杂和暧昧、精英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把一些并无新意的故事讲得趣味横生。(张昕)
 
 
6,《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
作者:[德]恩斯特·康托洛维茨
译者:徐震宇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一部真正的“神作”。康托洛维茨在本书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博学,以一种独特的、近乎图像学的方法处理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在极为谦抑、拒绝论断的同时,他又展现了对“大问题”的关心和洞见。他的研究提示了:现代国家诸观念的诞生,与其说是“理性化”的结果,不如说是教会与国家两边的观念不断交织、互换、融合的产物。(徐震宇)
 
 
7,《求索秩序:秩序与历史 卷五》
作者:[美]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徐志跃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Order and History (Volume 5): In Search of Order
 
这是沃格林尚未完成的遗作,却标志着他思想的一个高峰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在各种意识形态、观点泛滥的今日,在充斥着柏拉图意义下智者的现实中,沃格林不是提供给我们再增加一种扭曲的意识形态和观点;而是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哲学和什么人类生存的根本。这些被扭曲和刻意忽视的重大问题,迫使我们开始自我的反思。沃格林的思考在这本书中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启程……此外,这本书的入选也是对于一位求索真理、矜矜业业从事翻译事业的译者徐志跃的怀念,无论是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书外作者和译者的故事,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无疑都有着宝贵的意义。(李晋)
 
 
8,《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作者:[日]丸山真男
译者:陈力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丸山真男(1914-1996)被公认为是战后日本近三十年(1945年到1971年他从东大退休)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反思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体制,批评战后日本、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和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时论文章一直没有得到中文学界的绍介。此次旅日学者陈力卫不辞辛劳,将丸山最有代表性的时论文集《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译为中文出版,颇具价值。书中,丸山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历史经验和政治发展为案例,分析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对于“民主主义”正当政治形式的各种威胁,比如不负责任的官僚体制,受政治和资本、各种意识形态操纵的虚假“民意”与舆论压力,个体对于参与政治和公共行动的逃避与背离,特定民族文化对于现代自由政体、多数决定的民主程序的复杂影响。对于当代中国学人而言,丸山反思现代性的时空特性,对于个体生活与政体转型的复杂维度的观察,省思大众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精神历程,定会激起持久的反响与知性对话。(卢华)
 
 
9,《撒丁岛》
作者:[英]汤姆·麦卡锡 
译者:陈以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Satin Island
 
小说不止是讲故事,现在,这算作常识了;小说甚至可以完全不讲故事,其实也算作常识了。小说的可能性、包容性,比常识所包蕴的要阔大得多,这里是一个交织的战场。在我看来,英国作家汤姆·麦卡锡的《撒丁岛》,就是一部展现小说可能性、包容性之阔大的作品。我曾称它是一部“作为思想论集的小说”,思想也是一个包蕴的词,文学、美学、政治、哲学等等的思想,都在这里相逢。这种相逢有一种小说的盛大。(卢德坤)
 
 
10,《染匠之手》
作者:[英]W·H·奥登 
译者:胡桑/梵予 校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The Dyer’s Hand and Other Essays
 
《染匠之手》有700多页,很厚重,是全面了解以诗闻名的英国文学巨匠奥登的创作思想必不可少的一部文集。收录了奥登的散文作品,内容以文学批评为主,包括他出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时发表的著名讲演。文集中的题材广泛互有关涉,在诗歌以外,呈现奥登对艺术与人生的见解。奥登在文中亦力求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欲通过文学批评,为文学创作寻找新的方向,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此,他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观察和尖锐的问题,迄今这些问题仍然没有答案。(陈立诺)
话题:



0

推荐

李永峰

李永峰

4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书蠹

文章